第二百九十二章  九品中正制(一)-《汉并天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表面上看,经过改良的九品中正制度对门阀士族有利,可以让门阀士族大力举荐自己族中的子弟入仕。
    可是这只是一方面,只要九品中正制度一经建立起来,天子刘洵便可以进行下一步计划,以此作为交换,迅速完善三生六部制度。
    而后,等到三省六部制度运转成熟之后,天子刘洵便可以依托九品中正制度建立“科举制”!
    当然,这其中的路程还有很长,天子刘洵也明白此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    此时,天子刘洵匆匆用过了膳食之后,便开始拟定品评人才的三个标准:
    第一便是人才的家世:即家庭出身和背景。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。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,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。
    第二是行状: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,相当于品德评语。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,如“天材英博、亮拔不群“、“德优能少“等。
    第三是定品:即确定品级。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,家世只作参考。但后世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。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;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。于是就形成了当时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“的局面。
    对此,天子刘洵特意在方略中规定:平定的品级无关出身!
    不过天子刘洵明白这个规定到了门阀士族那里,肯定也是一纸空文罢了。此时提出这一点,天子刘洵只是作为伏笔制定的,将来一旦建立了科举制度,便可以打破门阀士族对人才供应的垄断地位!
    天子刘洵规定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,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。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,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。为了提高中正,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。但中正如定品违法,政府要追查其责任。
    最后,天子刘洵将九品中正制引入朝中,规定丞相、大司马、尚书令、为正一品,卫尉、廷尉、以及尚书台各部尚书为从一品,其余文武百官依次逐级确定品级。
    朝中现有官员的俸禄也稍作修改,全部与品级挂钩,品级越高,得到的俸禄也越多。
    这份方略粗粗制定完毕之后,天子刘洵也感觉很是疲惫,抬头一看,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。
    天子刘洵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,而后对身旁的中常侍耿国笑着说道:“明日一早,传丞相魏相、尚书令丙吉、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三人入宫觐见!”
    中常侍耿国急忙拱手称诺。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